2016年12月1日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纸发文,批准深圳成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,这是广东迄今唯一一家。
与全国其他试验区相比,深圳在医疗、预防保健、科研、教育、产业、文化等方面都注入了中医药的内容,行内人说,这叫“中医药协调创新”。
一年半后的今天,试验区已经进展到哪一步了?
7月20日,深圳召开2018年全市中医药工作暨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会,透露了深圳中医药事业的最新进展状况。
目前,深圳共有18家三甲医院,其中有5家是中医院,分别是:
深圳市中医院
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(福田)
宝安中医院(集团)
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
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(坪山区中医院)
其中,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是深圳第17家三甲医院,开业仅5年,刷新“深圳速度”。
在这家医院,中医体质学的创始人王琦也来助阵,其团队可以九种体质为抓手,建立个人健康档案,帮助每个人做好生命全周期实时、个性化的健康管理。
为了中医药服务触手可及,深圳还编织了一张遍布社区的“大网”,既力推中医药在公立机构中“开花”,也鼓励社会办机构“百花齐放”。
截至2017年末,深圳共有中医医疗机构 695 家,比2015年的563家增长23.5%,其中包括:
中医类医院8家(公立7家,社会办1家)
中医门诊部 15家
中医馆 95家
中医类诊所539 家
中医坐堂医诊所37家
另外,全市的公立综合医院、80%的妇保院已全部开设中医药科室,80%的区(新区)已有或计划筹建中医院。
全市90%以上社康中心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,其中110家1类社康中心设置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(中医馆),市民就近享受高效优质中医药服务更方便。
不瞒大家,去年全市的中医医疗机构年诊疗828.31万人次,比2016年多了约20万人。
为了加强社康中心中医药工作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,深圳目前已遴选出20个社康中心、中医馆和中医诊所,作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选单位,它们相当于“模范生”,告诉其他“同学”怎样的基层中医药服务才是好的。
另外,全市还有11个市区基层中医药服务和“治未病”工作指导中心,会给非中医类医院中医及治未病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,所以,大家不用怕在这些地方看中医会“遇人不淑”。
2014年起,深圳市政府大力实施“医疗卫生三名工程”,加强名院、名医、名诊所建设,中医也从中分了一杯羹。
目前,深圳中医系统已柔性引进国内顶尖的中医团队24个,建立院士和国医大师工作室10多个、名中医诊疗中心5个。
为了让市民看中医有更好选择,今年5月,深圳还选出了30名市级名中医、30名优秀中医。另外,有8名专家还入选了广东省名中医,看病不妨认准他们!
深圳是一个敢闯敢试的城市,曾以立法的形式出台《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》,开创了“中医馆”和“中医坐堂医诊所”模式的全国先河。
为了让今后中医药事业也走出一片天,今年4月,深圳市中医药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。